Book: Doctrine of Repentance Author: Thomas Watson Translation: 赵中辉

初探

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为自己申辩时,讲到自己重生的经历和信主后的生活方式(徒 26 章)。他提到了悔改的心:“先在大马士革,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,以及外邦,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 神,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。”(徒 26:20)这也是本书的主题。

悔改是一项恩典,因为它完完全全来自于神的话语和神的灵。在悔改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忧伤、心痛、内疚,我们内心的感觉告诉我们这好像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情,甚至会想要逃避这些负面情绪。然而需要意识到,有这样痛苦的心情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神赐下的恩典,因为人单凭自己是不能悔改的,所以,不要逃避恩典。

这恩典就是因悔改得救,“所以,你们当悔改归正,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”(徒 3:19)。此外,神借着悔改之事管教我们,也让我们不断成为圣洁。

假悔改

几种虚假的悔改:

  1. 只有精神上的恐慌,内心却没有转向神,离弃罪。代表人物:亚哈王、犹大。
  2. 决心离弃罪,但是原因并不是因为追求圣洁,而是因为罪使他痛苦或者罪带来的厄运和损失。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自我中心式的离弃。
  3. 只是讨厌某个特别的罪,而不是追求全然的圣洁。

真悔改

真正的悔改有 6 个重要的要素:

  1. 知罪。人像被光照一样,猛然醒悟过来,看到自己不过是一个罪人,看到灵魂深处的残缺。这里我认为有一个隐藏的点是认识到自己是“罪人”,而不仅仅是认识到自己“有罪”,因为前者认识到了罪对自己根深蒂固的侵蚀,而后者有一种把自己摘除在外的意思。
  2. 为罪忧伤。“我要承认我的罪孽;我要因我的罪忧愁。”(诗 38:18)。为罪忧伤是具体在为罪的什么忧伤呢?这种忧伤显然不是顾影自怜式的哀伤,而是指向耶稣基督的。真正从神而来的忧伤有 6 个特质:

    • 是内在的。这里我总结了两个判断的标准,一个是是否会在意别人的眼光,另一个是是否只在意行为的罪而忽视了心里的罪。保罗为心里两种律的交战而忧愁,尽管罪未开花结果,仍会为罪恶之根而忧愁。这是只有当全然追求圣洁时才会有的表现。
    • 是真诚的。这段话说得很准确,直接摘抄过来——“從上帝來的憂傷之所以真誠,是因爲信徒深知自己已脫離了 地獄的烈火,不再被定罪;他依然憂愁,因得罪了那賜他白白恩典 饒恕他的上帝。”
    • 是满心信靠的。我认为盼望是区别对于属天的事忧伤和对属世的事忧伤的重要因素。我们的信心是神赐的,让我们晓得自己已不再被定罪。因此,我们的忧伤当中多了一味喜乐,黑暗的角落被信心的晨曦照亮。
    • 是大忧愁。大忧愁的程度是什么样的?那是彻骨的哀痛,是心肠撕裂般的痛苦,是心灵最深的破碎,没有任何一种哀痛可以大过它。书中说到,得罪上帝的痛,是不亚于丧失亲人的忧伤的,因为埋葬死人,是我们离开了那个人,而犯了罪,是我们离开了神。
    • 有时需要附上赔偿。需要向被得罪的人道歉,并且附上赔偿。我们不能仍然贪恋那因不义换取的财宝,应该全数退回,并设法补偿被伤害了之人的损失。
    • 是持久的。按神的心意忧伤不会是暂时的,虽然我们认罪可以立即得到赦免。悔改是治疗这种忧伤的方式。

    最后,作者提到了两个忧伤的特别时刻。一种场合是领圣餐之前,我们破碎的心灵与破碎的基督互相呼应,与神在死的形状上联合,使我们的忧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,悔改涅槃重生。还有一个场合就是死亡的时刻。在最后的时刻我们所想的不再是属世的欢愉,而是回顾走天路的历程,哀愁于犯罪如此之多,为什么没有更爱基督,为什么没有全新顺服。死亡是值得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去思考的,向死而生才能不留遗憾。

  3. 认罪。认罪是医治忧愁的良方,通过自己控告自己、自己审判自己的方式,舒泄心里的重担。“我们若是先分辨自己,就不至于受审。”(林前 11:31)作者提到了真心的认罪具有 8 个条件。

    • 出于自愿。浪子自责先于父亲责备他。
    • 出于懊悔不安。
    • 真诚。心里厌恶罪,而不是仍贪恋罪中之乐。
    • 指出具体的罪。而不是泛泛地承认自己是个罪人。
    • 从根源认罪。人生来有罪性,是一切罪恶的深渊和温床。这是我们自己的本性,不能推给撒旦,不能把自己从罪中摘除。
    • 连同当时的环境一起认。
    • 完全归罪于自己,不推卸责任给神。
    • 立志不再重蹈负责。反面例子就是法老承认自己的罪之后却又继续犯罪。

   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需要向人认罪,有三种情况是应该向人认罪的:

    • 亏欠了别人或叫别人跌倒。
    • 良心上依然不安,可以向牧者请求帮助。
    • 和第一种类似,因为折损了人家的名誉,叫人受到了损失。
  4. 为罪羞耻。这是一种感觉到自己不配再见神的面、不配为神的儿女的羞愧之情。如果说前面几点是主要是和罪本身有关,这一点就是和圣洁的神有关。当我们想到神对人的慈爱和他的良善,再想想我们内心的丑恶堕落,我们如此忘恩负义,用神的恩典为箭反过来将他刺伤,用他的祝福反过来攻击他,这一切让我们感到十分羞愧。就像浪子的比喻当中,小儿子散尽家财回到家中,羞愧地说:“父亲!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;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。”。然而,他的父亲却不这么认为,父亲却吩咐仆人说:“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;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;把鞋穿在他脚上; 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,我们可以吃喝快乐; 24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的。”

    我们的天父比浪子的父亲还要慈爱,他以丰盛的慈悲饶恕一切真心悔改的儿女,他乐意饶恕人,不纪念我们幼年的过犯。想到这些,会让我们更加羞愧。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,认罪后他没有饶恕你,你会觉得这应该是理所应到的后果和惩戒。可是,如果这个人不仅饶恕了你,还为你的悔改感到由衷地感恩,你的心情就会变得很复杂(例如惊讶、后悔、悲痛、兴奋、喜悦……),你甚至会比之前哭得更凶。别人的饶恕会加深我们的悔罪之心,来自神的更是如此。我认为这是悔改过程中最具有恩典的一个环节,是神把我们敲碎后重新建造的转折点。这里也要求我们要常常读经认识神的圣洁,如果基督徒看不到神的圣洁,又怎么会为自己的不圣洁感到羞耻呢?

  5. 恨罪。真正恨罪的人有下面的表现:

    • 无论那罪粉饰得怎样美好,也让人觉得厌恶,罪沾染过的都不想沾染。
    • 全方位地恨恶罪、恨恶一切的罪:从知、情、意的各个方面,而不是只是其中的某个方面。不仅是恨恶和自己有关的罪,也恨恶其他一切不圣洁的行为。
    • 永远无法和罪和解。
    • 不仅抗拒自己的罪,也会抗拒别人的罪。成圣的表现不应该是独善其身,而是也帮助弟兄姐妹悔改,用诚实的话语劝诫那些活在罪中的人。

    罪里有什么使悔改者恨之如仇?

    • 罪的来源是魔鬼.
    • 罪的本质是玷辱神的名.
    • 罪夺去人的灵魂,使人失去神的形象。和患难比较起来,罪比疾病、贫穷、死亡等患难更加恶毒。患难顶多夺去生命,罪却夺去灵魂。患难对我们有多方面的益处,罪却毫无益处,只会让人心失丧。神对人今生最大的审判,不是降下苦难(如失去家产妻子儿女、浑身生疮的约伯),而是任由罪操纵他。神的“任凭”是最大的诅咒,今生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。
  6. 离罪。“主耶和华如此说:回头吧!离开你们的偶像,转脸莫从你们一切可憎的事。”(结 14:6)离罪是悔改的必须成分,没有离罪的人说明没有真正悔改(所以真悔改很难很罕见)。正确的离罪,有几个先决条件:
    • 必须从心里离罪。不能表面离罪,心却与罪为友。
    • 必须离开所有罪。必须离弃每一样罪,而不是只离弃容易离弃的,保留那些自己不能胜过的罪。
    • 必须出于爱神的动机,而不是出于律法、地狱的刑罚甚至是天堂的快乐等动机。
    • 必须转向神。如果是出于爱神的动机,必定会转向神,浪子回头,追求圣洁。这种转向应该是一去不回头的转向。书中说离开神再犯罪,就好比休妻。休妻是指和妻子结婚后发现她有不好的地方,并且缺点已经严重到不得不离开她的程度。这个比喻可能是在说,人回头又犯罪,相当于是说神不好、神不义、神不对、神没有魔鬼撒旦好。书中又说,回头后犯的罪比回头前犯的罪更厉害,会占据他的一切。作者没有具体解释,但是可想而知,回头后犯罪,相当于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。人需要重新经历忧伤、认罪、为罪羞耻等痛苦的内在过程。人会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得救,神在哪里,于是就中了魔鬼撒旦的计谋。